2020 Fall 申請美國硬體 MS/MEng
Make Hardware Great Again.
前言介紹
感謝 Eva Mo 莫絲羽、Chi-Sheng Yang Adrian Hsu 卓伯鴻 陳奕慈 曹竣寧 Kevin Yu 梁書哲 張晏祐 郭子生 這幾位學長的幫忙,以及很多幫忙看 SoP Resume 的好夥伴張振嘉 劉芸欣,因為你們才能順利申請成功,雖然不是什麼很厲害的突破,但你們的幫助讓我把目標達成,謝謝 three thousand!
這個篇應該寫了快一年了,因為2020, 2021真的是太忙了,但感覺不寫些什麼幫助後面的人實在說不過去,畢竟也受到很多學長姐的幫忙,所以來分享一下申請的心路歷程,希望能幫助到後輩們。
繼上一篇 — 3 個面向評估 2020 Fall 是否能去美國留學 — 頂著 Covid 的壓力下分享最後找工結果:
- Tesla Hardware Bringup Intern
- Nvidia Physical Design Full-time
- SambaNova DE Full-time (一個 AI 加速器新創)
而我選擇去 Tesla 擔任 Intern,希望最後可以成功拿到 Return Offer,而我之後可能也會分享一篇找工作的 tips (一年後吧)
# 大學背景
NTUEE 2015 - 2019
* Overall GPA 3.97/4.3
* Major GPA 4.15/4.3
* Rank: 7x/2xx (~26%)Test Score
* GRE 327 (V157 Q170 AW3.5)
* TOEFL 107 (R29 L28 W28 S22)Work Experience
* Teaching Assistant @ Synopsys Winter Workshop @ Taiwan
* Digital IC Design Intern @ MediaTek @ Singapore
* Hardware Validation Intern @ Intel @ TaiwanResearch Experience
* SHA256-Efficient RISC-V CPU w/ 闕志達 (Professor at NTUEE)
* Hybrid Cache in Multi-cores w/ Linus Lu (Director of TSMC)Publication
* NoneLetter of Recommendation
* 專題教授(闕志達)
* 專題教授(楊家驤)
* TSMC Director
* Intel Manager
* MediaTek ManagerHonor
* NTU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Award
* 1st in 2019 Synopsys ARC AIoT Design Contest
* 2nd in 2018 Arm Design Contest
* 2nd in Undergraduate Innovation Award
* Dean's List
# 錄取結果
* Admissions
- Cornell ECE MEng ad w/o 3/6
- UCLA ECE MS ad w/o 3/11
- CMU ECE MS ad w/o 3/19
- UC Berkeley EECS MEng IC track ad w/o 3/20
- GT ECE MS ad w/o 3/24
- UMich CSE MS ad w/o 3/26
- UIUC ECE MEng ad w/0 4/8* Rejections
- MIT EECS PhD rej 2/20 (丟爽的)
- Stanford EE MS rej 2/25
- UCSD CS MS rej 4/10
- UT Austin ECE MS rej ?/??* Decision
- UC Berkeley EECS MEng 4/15
# 先輩文章
- 同屆的 Eva Mo 莫絲羽 — 10篇,可以當小說看:)
2. 大我一屆的 Adrian Hsu — 2篇,著重在心態
3. 大我一屆的 卓伯鴻 — 1篇,全方位濃縮!!
4. Chi-Sheng Yang 超棒的 UM 硬體修課地圖!!
文章會分成三個重要的部分,「準備英文考試」、「找落點學校」以及「如何準備備審資料」
準備英文考試
- GRE 請參考這篇我以前寫的這篇 (不過可能已經不需要 GRE 了)
- TOEFL
我是在考完 GRE 後一個月就去考托福,所以整個頭腦都還是英文腦,單字就沒什麼需要再背了。基本上我做下面四件事
1. 托福小站刷閱讀、聽力
2. 托福小站練口說(每天早上)
3. 練托福會考的寫作模板(獨立寫作+綜合寫作)
4. 考前跟朋友猜寫作題目(補字神的人會有補習班猜題的題庫)
但托福有改版,我也不太確定改成怎樣,所以可以當作參考
小結
總而言之,現在英文考試貌似改了許多,甚至好像有些學校不用看 GRE。因此我就不細細描述了,網路上很多資源。
但要建議大家的是,不要因為英文考差就覺得自己沒機會,TOEFL 9X 上好學校的大有人在,就是個門檻。
找落點學校
我認為做出一個適合自己的學校清單在申請中是最重要的一環,因為這才能大大提升自己的 admission 的機率,而該怎麼知道自己的學經歷適合哪些學校,有 3 個指標可以分辨
- GPA: 這個算是蠻重要的指標,因為主要申請的為碩士課程的話(不需做研究的),通常就會由 GPA 來衡量一個 candidate 的實力在哪邊,當然其他 diversity 的經歷也很重要,但除非說你是拿了個什麼國際大獎,GPA 還是會占一個很重要的衡量因子,通常 3.6/4.3 以上會是一個比較好的位置。
- 領域: 美國學校通常每間都有自己的所謂的強項 (譬如說以硬體 UCLA 強的是 analog, Berkeley 厲害的是 digital 的部分),因此要好好了解自己想去美國做的領域是什麼來選擇自己的學校,如此才能精準的抓到適合自己的 top 10 學校,把自己放在適合的位置。
- 地點: 是很想去 Silicon Valley 呢,還是德州等等,當然還有天氣啊 (UMich 很冷、加州很舒服),這些都會決定你的學校的取向,且不要小看這些東西,出國之後面對的不只是單單純純課業,而是血淋淋的「生存」。。。
而該怎麼做出一個適合自己的清單,我會建議
# 利用 ranking 排出自己想要的學校清單 (10–15間)
可以先從大方向的排名,找出一些你想去的好學校,例如 Stanford, UMich, 或者 UC 系列的學校等等,讓自己大概有個方向,可以參考這些網址 https://www.usnews.com/rankings or http://csrankings.org/#/index?arch&world。但其實最有效的方法是,直接看看學長姐申請過哪些學校,畢竟如果都是申請 EECS 這方面的領域的話,top 30 之內的學校應該都差不多,但如果學長姐不多的話,那些網站就會是你很好的參考。
# 詢問學長姐的經驗
這邊我真的極力推薦,好好的去諮詢前輩們的經驗,學長姐通常也都有這樣的一個 excel list,看看他們到底申請了什麼,而最重要的是,找出跟自己背景匹配的學長姊,例如 GPA, 領域類似的,你就能很準確的找出自己的落點在哪邊,就舉我的例子來說好了,如果你 GPA, 目標跟我差不多,我的 list 就是你很適合了解的清單。當初我也是有問到一個學長,也是去了 UC Berkeley Meng Hardware,而且我 GPA 跟他差不多,因此就很好預測自己的落點。
# 依自己的興趣過濾出學校
最後有了大致的學校清單後,真的要好好研究裡面到底提供怎麼樣的課程?了解你想要的 program 的畢業門檻,才知道自己進去後可以修什麼課程,增加自己的實力,例如說你想做 Computer Architecture,那麼如果這個學程有提供 Digital Design 或者 Computer Architecture 的課,就很適合你。除此之外,也要了解這個學校或者說這個 Department 強項在哪邊,有些學校雖然名字大,但是可能在你這個領域就還好而已,例如 UCLA 做 analog 可能就比較合適。
小結
好好製作一個屬於自己的學校清單,排出自己的夢想區、衝刺區、保底區,真的會大大增加自己錄取的機會。
諮詢學長姊、諮詢教授、了解自己喜愛的領域
來選擇學校,最後上學校網站對課程做功課,才能排出屬於自己的清單。
如何準備備審資料
# 履歷 (Resume)
履歷是申請中我認為蠻重要的一環,因為他簡短的總結你大學四年的經歷。好的履歷不外乎把握這三個方向
內容、重點、形式
- 內容
寫的東西要跟你的目標契合 (specific to your goal)。因此你在前面做的功課 (了解自己興趣、學校強項),就非常重要,你才會知道要放什麼東西上來。不是說不能畫大餅,而是你要畫的有邏輯、命中要害,讓對方覺得你做的東西跟他們做的很相關。
內嵌網址 。利用 personal website 來放自己的作品集,放 github link 在 project 旁邊來增加震撼感,置入 youtube link 來讓評審從影片認識你。這些都是 digital resume 相較於傳統 paper resume 的優勢。所以要好好利用累積自己的數位檔案。
使用 Srong Verb。雖然看起來像是撈叨,但是所謂精挑細選要使用的每個動詞真的很重要,會讓整個履歷看起來不是小學生寫的,而是 Professional 的內容。當不知道怎麼寫 Strong Verb,或者覺得一直用同樣的 Strong Verb 很煩時,可以使用這些網站
- 185 Powerful Action Verbs That Will Make Your Resume Awesome
- http://www.freecollocation.com/search?word=ability (這個網站特別推薦,你可以輸入名詞,他會出現修飾這個名次或者使用這個名詞的動詞給你,特別在一直重複某個動詞很煩時好用)
- 重點 (重點重點重點重點 x 1000)
使用數字來凸顯成果。利用數字來量化你在一個經驗中完成的事情
Accomplished [X] as measured by [Y] by doing [Z]
利用上面那句話來描述你做過的事情 — 清楚說明你用什麼 (Y) 完成什麼 (X) 並成果如何 (Y)。Y 就是可以用數字去量化的部分。其實我覺得上面的例子有點難應用,但是至少很完整的傳遞撰寫履歷的核心概念。當然你可以使用 multiple of bullet points 來描述你的經歷,傳達 XYZ,但重點就是要傳達出你的貢獻、價值在哪邊,與他人不一樣的地方,不要淪為紀事流水帳。不是說不行,而是中間流水帳的過程要加入數字、value。
只放會加分的東西。這個是非常剛寫履歷最難的地方,通常你會放一堆經歷,覺得自己好屌好強,好像自己是頂級斜槓人才,但只會讓你履歷太冗、失焦。你各位真的要去蕪存菁,最能刪掉的東西就是「放了不扣分但也不加分的東西」,如果你有經歷是屬於這種的,請立馬刪掉,因為那個完全沒有用:)。只放會加分的東西真的就是「會加分、跟你要申請的領域相關、有意義」,這種才值得出現在你履歷上面讓你 STAND OUT。
- 形式
這邊直接給大家一個例子,大家覺得哪個看起來比較舒服呢?
答案其實很明顯,B 履歷看起來比較舒服(希望不要有人覺得 A 哈哈,就算這樣也沒關係啦)。
事實上 A 跟 B 的內容完全一樣,差別在 B 使用統一的字體。當初我在做這個履歷時,我先做出 A 然後大概用了 3 種字體看起來很潮很屌,但其實是又亂又不舒服。事實上履歷只需要一種字體,並搭 6 種變化 (粗體、斜體、大標、中標、副標及內容),如此你就能讓履歷很清楚明瞭。
注意格式排版。這也是很重要的一環,怎麼使用行距凸顯標題、日期跟地點的格式是怎麼擺、頁面的視覺平衡,這些都是讓觀看者能清楚抓到重點,這些可以在上面兩點都達成後慢慢修正,去調出自己喜歡的履歷。最後本人覺得履歷一頁就好,但這真的是看個人,我一開始也是覺得兩頁很好啊,但聽到有人說一個大學畢業學生是能做什麼做到兩頁?我就覺得一頁才是真正有意義的履歷。
好的履歷不是靠數量,而是靠質量來吸引人
小結
在暸解自己興趣、學校強項後,整理出要寫上去的內容,並且好好 polish 用字。時時注意要寫出一段經歷的貢獻跟價值,利用數字量化,避免淪為流水帳。最後檢查自己履歷內容排版是否看得舒服,就可以快樂上傳了。
# 讀書計畫 (Statement of Purpose, SoP)
這個部分呢,通常會分成兩個文件 Statement of Purpose (SoP) 和 Personal Statement (PS)。一般來說學校都需要 SoP,PS 則不一定,有的是跟 SoP 寫在一起。因此我覺得最重要的事情是
去學校網站看它要你寫什麼
我曾經試著想說有沒有一個統一的規範來寫所有學校的 SoP,但事實是有點困難,你終究還是要看著學校的 requirements 去 tune 你的 SoP/PS。我的做法是類似這樣:大家應該都會做一個 excel list,而你可以把 SoP requirements 記錄上去,像這樣
不過你如果要投 10 間學校,SoP 一個一個去寫會不會很麻煩?下面我會分享我自己的做法,來用最快速的時間做出最符合某間學校的 SoP。
SoP
- 找出最想要的學校
- 好好看他的 SoP requirements
- 開始寫出第一版
- Refinement: 給無數個人看 (切記一定要給別人看過)
- 完成後,開始找下一所學校並看他要求的 sop 形式
- 根據第一版去做 Refinement
- 回到 5.
以上就是如何客製化每個學校的方法,很大的重點是:你會從你最想要去的學校的 SoP 去做更改,如此,同時你很想去的學校的 SoP 會寫的很好之外,其他學校也可以根據你最完美的架構、經驗去做修改。但前提是你的這些學校都是差不多系所的 program,才比較好做更改
- 而你可以參考以下的架構:
Motivation → Course 1 → Course 2 → Project → Why this school → Ending
- Motivation 主要是講你未來想做的事情以及你你自身經驗的 summary。
- Course 1 + Course 2 則是講你未來在那個學校想修的課程,而每段在輔以自身經歷來說明為何你認為那們課程對你有用或者讓你適合那們課程。
- Project 如果學校有要求要做 project 的話你也可以點出想做的事情、想找的教授,一樣也是輔以自身經歷,如果沒有要求 project 也可以寫 Course 3。
- Why this program 說明為何你總體而言想申請這個 program,可以從學校風格、地理位置等等你自己認為這個學校吸引你的地方下手
- Ending 部分則可以呼應自己第一段想要做的事情,以及為何你有了上面的 Training 之後能讓你更邁入自己夢想來做結尾
當然架構是可以變化的,這邊只是提供個方向,各位還是可以根據每個學校的 requirement 去寫出屬於自己的故事哦!如果想參考我的架構的話可以看這個 (link here)
PS
Personal Statement (有些叫 Personal History) 則是不一定會需要附上的,主要重點:
- Diversity
- Leadership Experiences
- Family Background
- Special Contribution In School
也就是分享一些除了學業上的成就,你在課外是否也是很活躍,畢竟美國想收的也不是死讀書的學生。這邊你可以想想自己有沒有比較特別的經驗例如:創業、比賽、擔任 Leader,又或者自己個性上很棒的地方。這些都是你可以在這邊發揮的,凸顯自己 Diversity 的地方,舉例來說有學妹寫她很致力於所謂 Women Engineer 等等的營隊、活動,這也是美國會非常喜歡的個人經驗。我則是分享 Taiwnese Culture, Family Background 以及在營隊、比賽的經驗來凸顯我的 Diversity。
No Stress here!好好寫出特別的自己就好了
這邊就不附上自己的 PS 了,畢竟有些隱私,有興趣的可以在私訊我
# 推薦信 (Letter of Recommendation)
最後一項就是推薦信,俗話說好的推薦信讓你上天堂,推薦信的重要性不容忽視,舉例來說:我們系上就有位老師,你只要拿到的他的強推,基本上 MIT PhD 保底。因此推薦信最重要的是「強推」而不是數量哦。
舉我的例子來說,我的推薦信有:
- 做了兩年專題的教授 (闕志達)
- 帶我拿兩次比賽大獎的教授 (楊家驤)
- 我跟了半年做 Research 的TSMC 處長
- 兩個業界的推薦信
他們都是我蠻認識我的教授、Mentors,也很願意幫我寫推薦信因此不會說要擠出什麼東西來證明我跟他們的關聯性,也能增加推薦信的強度。所以可以好好培養跟教授的感情,讓教授多認識妳,抑或者累積實習經驗,增加自己的人脈廣度都是拿到好推薦信的方法。不過如果本身沒有這樣的 Connections 也不用氣餒,因為通常教授都很願意幫修課學生寫推薦信,也可以好好找領域相關的修課老師聊聊,讓他們幫你寫。
內容
如果你與推薦者有很多合作的 Project 的話其實不太需要看這段,盡力去寫你們一起合作的經驗即可。但如果你跟老師只有修課上的經驗呢?不要擔心,所謂推薦信就是「老師如何看待這個學生」除了直接的互動外,導師也可以客觀的去看這個學生的經歷,給出他的評論。因次你也可以 highlight 出你認為你很棒的經歷,讓這位老師來 backup,自然而然你的那項經驗就又更加分了。
不一定只要寫你與推薦者的直接互動,也可以寫推薦者看到你的成就的 Comments
因此最重要的是培養自己的經歷,讓自己有東西可以讓別人說,當然早點跟教授培養感情也是不錯,但不是說每個人都喜歡找教授跟 Research,不要因此覺得找不到強推,如果你自己偷偷累積很多很強的經驗,找個很厲害的教授幫忙 backup,也會是一封強推。
結語
寫到這邊真的很累了,但如果能分享自己的經驗給別人參考的話也是蠻值得的,雖然說每個人的經驗都不一樣,但是如果能提供各位一些方向、參考的話,在準備起來也會輕鬆很多,不一定要完全照別人的方法來做,可以吸收你覺得好的部分,因為我的想法也不盡然一定都是你喜歡的。如果有任何問題也歡迎來問我,我也是受了很多學長姐的幫忙,因此我也很希望能把這些經驗傳承下去。祝各位申請順利,AD 收到手抖。
番外
心得建議 (for hardware designer)
NTU course map for Digital Designer
這部分比較特別,給想去美國走硬體在大學該如何修課的建議。這是我誤打誤撞修出來的修課地圖,我認為會對你在美國找晶片設計有很大的幫助,而要知道美國硬體跟台灣硬體不太一樣,會需要一些系統跟CPU的知識,因此以下的課程可以幫你從軟硬體交界,學到硬體底層,銜接美國業界。1. 第一階段 (打基礎)
* Electronics I, II, III (呂良鴻)
* 課綱應該改了,不過電子學當作觀念就好,之後也是忘得差不多
* Computer Architecture (楊佳玲)
* 積體電路設計 (闕志達或盧奕璋都好)
* 大推2. 第二階段 (玩應用)
* 數位電路實驗
* 積體電路設計實驗 (闕志達,可以下線晶片,推)3. 第三階段 (學進階)
* Computer-aided VLSI Systems Design (楊家驤)
* Advanced Computer Architecture (楊佳玲,OoO Processor, etc.)這些修完,你就是 King of Digital Design, 從 High-level 的 Computer Architecture,到 Low-level 的 CMOS 你都懂,在美國會很吃香(至少 CMOS 那塊你會贏)。但我覺得還有可以改善的地方,像是可以修個資工or資管系的作業系統跟電機系的演算法,,讓軟體那邊不要那麼空。這不是要你轉碼,而是說讓你有工程師基本的 sense,至少你知道軟體怎麼控制硬體這樣。不過要知道,台灣硬體訓練著重在很底層的 ASIC Design,在CA這方面其實遠不及美國,因此到美國後CA方面才是真正大開眼界哦!